日前,湖北的一项调查显示,有六成以上的小学生通过做家务得到零烧钱。父母掏腰包奖励孩子的劳动行为,这种现象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见,但这是否一个好的方法?父母该怎么样勉励孩子培养好的劳动习惯?
媛媛读四年级,前两天她新买了一个非常好看的铅笔袋,当然价钱也非常贵,这已是本学期她买的第三个铅笔袋了。同班的萱萱很羡慕媛媛具备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经济实力。可媛媛说:“我的零烧钱是靠做家务挣来的,譬如天天倒垃圾一次,母亲就给我五毛钱。”
受此启发,萱萱回家主动向母亲需要承包家天天晚上刷碗的活儿,条件是一次五毛钱。听到女儿的建议,正在厨房里忙碌着的母亲并没反对,随口问了一句:“除去洗碗,还干别的吗?”“只须是我能干的,都行。”萱萱答应得很爽快。“那你目前帮母亲把这两双拖鞋刷了,我就给你5毛钱。”于是,只花了十多分钟,萱萱靠着我们的双手赚到了“第一桶金”——0.5元。拿着几次做家务赚来的钱,不到两个星期,萱萱也买了一个和媛媛完全相同的铅笔袋。
日前,湖北的一项调查显示,超越六成小学生通过做家务来赚取零用钱,父母也乐意把零用钱与家务“挂钩”,每项家务活儿明码标价,有意识地让孩子们认识到劳动才能有收成。
然而,这一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真的有益?父母持有不一样的怎么看——
正方:在合理范围内赚取报酬
从儿子上四年级起,吴女性就让儿子做些扫地、擦桌子之类力所能及的简单家务。起初,儿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。为了让孩子能坚持下去,吴女性列出了详细的家务活儿“价目表”,扫地五毛、擦地一元、刷碗一元、倒垃圾五毛……并允许他自由支配劳动所得。一个月下来,吴女性的儿子居然攒了30多块钱,从此,他对做家务越发地上心了、喜欢了,也开始理解爸爸妈妈的辛苦,愈加体贴父母了。吴女性觉得,反正要给孩子零烧钱,不如借此机会让孩子自己付出劳动,感受一下赚钱的辛苦。
“我给女儿的有偿家务是有条件的,当她需要买一些额外的学习用品,平常零烧钱的积蓄又不够时,我会赞同她通过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来赚取这类成本,而且这类活儿是她需要做的擦桌子、倒垃圾以外的工作。”高先生说。
父母黄先生也有同感,他感觉,让孩子通过家务劳动在合理范围内赚取报酬,是让孩子从小愈加深刻领会到“劳动”的定义,心安理得地享受靠正当劳动获得资金的快乐,从小培养权利与义务意识,对孩子成长及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。而且,通过做家务的过程,孩子也能领会赚钱的艰辛,花起零用钱来不会大手大脚,有偿家务能够帮助培养孩子的投资理财能力,防止孩子日后对资金过分崇拜或轻视,可以终生受益。
也有些父母提出,把家务活儿分成两类:一类是孩子应当做的,譬如大年龄的孩子洗我们的衣服,整理我们的房间,这类是他们应当做的,不应该有任何报酬可言。一类是孩子额外多做的,譬如一个星期打扫一次家的卫生,这相对平常的我们的内务而言,困难程度要大一些、范围广一些,需要孩子付出适量的劳动,父母可以考虑给予适合的报酬。
反方:让孩子掌握担当
在采访中记者发现,与支持有偿家务的父母相比,持不同意态度的父母更多。
王女性女儿今年10岁,被问及“平常会不会让孩子做家务”时,她表示,会让女儿参与一些家务事,譬如倒垃圾、洗衣服、刷鞋、整理我们的房间等,但没用钱作为勉励,主如果口头表彰,以防止资金挂帅。王女性说:“孩子是家庭的一员,父母应该培育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,让他们了解自己对家庭有应尽的义务,子女为父母分担责任是理所当然的。有偿家务将孩子的劳动和零烧钱挂上钩,会在孩子潜意识里留下‘零烧钱=家务活’的观念,让孩子感觉‘家务’与己无关。我平常会鼓励孩子多做家务事,我感觉这是必需的,不可以用资金作为勉励。”
父母张先生是有偿家务的反对者,他从不把家务活儿和物质联系起来,对儿子的需要是我们的事情自己做,儿子的房间由他一个人整理、周末给家拖地、刷碗。他说:“一个家庭,由每个家庭成员组成,每一个成员都有义务为家做出贡献。家的事情理所当然由全家人一同来做,孩子也不例外,应该在学习之余帮助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让孩子适合承担点家务既是对孩子的训练,使孩子领会到爸爸妈妈的辛苦,了解感恩,也能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,两全其美。父母应该让孩子看到,爸爸妈妈为孩子做了不少事情都是不计报酬的,孩子做一些家务也是对爸爸妈妈的尊重与认同。”
来自于教育缺失
对于有偿家务,一些教育专家觉得,孩子做家务“收费”,无异于把钱当鱼饵,这会让孩子在未来的日常形成一种思维定势——价值交换!这会使孩子把做家务的行为变成一种买卖行为,父母和孩子间形成买卖关系,家务劳动被产品化,资金成为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驱动力,长此以往,孩子会产生一种依靠感,会有做什么事情都要报酬的想法,同时还或许会使亲情愈加淡,容易诱发和助长孩子的“资金万能”意识,人际关系也会遭到影响,孩子的爱心、同情心也在无声无息中丢失了,会变得更自私,这是很可怕的。
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?记者以为,独生子女更需要独立,更需拥有责任感。父母要引导孩子感受劳动的快乐、体贴爸爸妈妈、分担爸爸妈妈的辛劳,要让孩子了解,掌握做家务是一种起码的存活技能,与孩子交流时多谈一些资金以外的生活体验。让孩子了解,他是家庭中的一员、社会的一员,人在家或在社会上都有一份责任,需要尽义务,需要互助。做家务和学习,和爱爸爸妈妈是同等要紧的,这是生活应具备的东西,应具备的东西是不可以谈价钱的。当然,爸爸妈妈可以给予孩子奖励,但最好把物质奖励转化为精神奖励,譬如选择带孩子去看电影、买本好书、陪孩子参观博物馆,或者和孩子一块打游戏、讲故事,等等,这类都比单纯的物质奖励、资金补偿更有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