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师是育人者,期望桃梨满天下,这是做这个职业的价值,老师可能比父母更早的发现孩子的问题,负责仁的老师一般会先和父母交流找出问题,再和孩子交流,找到孩子不想上学是什么原因才能解决问题。
班主任怎么样对待不想上学的学生
1、打造好的师生关系
“亲其师,信其道。”师生关系的好坏,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、积极性。
当师生关系融洽、亲密时,学生学起来会非常有动力;当师生关系紧张、冷淡时,学生对学习就不感兴趣,甚至产生逆反心理,滋生不想上学情绪。因此,当学生不喜欢学习时,班主任应深入学生心里,与他们谈心,倾听他们的心里话,找到师生心连心的通道,取得学生的信任。
当学生信任老师时,就会自我勉励,努力调整心态,让自己爱上学习。此时,老师再适度采取相应帮扶手段,成效就会比较明显。
2、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
学生喜欢表现自己,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。这种心理需要对“不想上学学生”来讲,同样非常强烈。多数的“不想上学生”就是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机会,常常遭到冷落而自卑起来,从而不想上学、自暴自弃。
班主任可以为他们搭建表现专长的舞台,比如:组织“故事会”“诗歌朗诵”“演讲比赛”“绘画比赛”等活动,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。让他们淋漓尽致地发挥我们的才能,从中看到我们的长处和优点,享遭到成功的喜悦,进而消除不想上学情绪,重新树立自信心。
3、创造好学习环境
一个学生的不想上学情绪会传染给周围的同学。相反,一个积极主动的学生也会感染不想上学的学生。
每一个学生的潜意识里,都有积极上进的原因。当不想上学的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好好学习时,他们就会感到惭愧,也会试着提升对我们的需要。班主任可以把不想上学的学生安排在几个成绩好的学生旁边,使其带动不想上学学生。
4、赏识、鼓励不想上学学生
班主任对不想上学的学生,应多一些赏识、勉励。教育他们从实质出发,去争取是我们的进步与成功,而不是以己之短比别人之长。不然,就会打击自信心。班主任应当让他们了解“学一点是一点”、“要和自己比”的道理,使其体验到成功感。在每一个小小成功的勉励下,不想上学学生会变得积极乐观,从而克服不想上学情绪。
教师怎么样对待不想上学的孩子
(1)教师要和学生谈心,打造学生心理档案,详细知道剖析引发不想上学是什么原因,使用耐心的引导法,因势利导、循循善诱,少贬多褒,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、戒骄戒躁;
(2)与父母获得联系,知道家庭的多方面背景,和父母一同探讨拟定手段,创设引导学生学习的好家庭环境;
(3)与任课老师进行交流,减轻课业负担,依据具体状况,采取积极弥补手段,借助学科的特征,施以积极的心理影响,消除学生的不想上学情绪和行为;
(4)通过学校和班级活动、举办心理讲坛等,消除学生不想上学情绪和行为,打造他们的自信心,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理想,树立正确的生活观、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;
帮助他们知道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标准,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,转变学习习惯,使他们在内心深处形成动力,发自肺腑地产生对学习的需要,真的做到标本兼治,才能获得较好的成效。